長沙訊(通訊員 郗硯璋)10月26日晚上10點,集團六公司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站前高架橋項目,經過現場人員連續16小時的奮戰,首根超大直徑樁基順利完成混凝土灌注。
該樁基直徑3m,樁長22m,鋼筋籠直徑2.85m,Φ32主筋共116根,設計采用兩根主筋并列布置,鋼筋籠長度23.75m,重量21噸。如將鋼筋籠在加工車間整體制作再運輸,因長度較長,現場運輸不便。由于鋼筋籠較重,在安裝時安全風險較高。由于直徑過大,通常使用的繞絲機不能對整體鋼筋籠進行螺旋筋的正常纏繞。
面對上述問題,項目部積極研究解決辦法,最后采取現場制作、整體吊裝施工方式。
對于鋼筋籠的制作,螺旋筋的纏繞是關鍵。因為鋼筋籠直徑很大,不能在常用的繞絲機上進行螺旋筋的纏繞。通過制作與螺旋筋相同直徑的加工模具,利用彎曲機進行螺旋筋加工,再將焊接好主筋的鋼筋骨架支墊后,逐段從兩端向中間套入螺旋筋,按設計間距定位箍筋,采用氣體保護焊將箍筋與主筋焊牢。
對于鋼筋籠的整體吊裝,控制變形是關鍵。項目部決定調整加強圈間距,由原間距2m縮短至1.5m,降低加強圈變形風險。調整加強圈內撐點數量,由原三角形內撐變為六角形支撐,使支撐點增加至6處。吊點位置采用雙加強圈,加強圈之間采用剪刀撐相互連接,防止吊裝時變形。吊裝時使用70t履帶吊、25t汽車吊配合,通過合理布置吊點位置、增加吊點數量,使用滑輪增強吊裝可變性等多方面控制變形,將鋼筋籠安全、平穩的吊至樁孔內。
對于大直徑端承樁,沉渣厚度的控制是關鍵。通常的旋轉鉆孔底部刀片死角位置土渣難以清除干凈,經項目部反復研究,最終決定使用氣舉法清理沉渣。氣舉法清孔是在導管內安插一根氣管將高壓空氣送入導管內2/3孔深處,與導管內泥漿混合,經充氣后在導管內產生低壓區,連續充氣導管內外壓差不斷增大,當達到一定的壓力差后,泥漿在高壓作用下從導管內上返噴出,同時孔底巖渣被高速泥漿攜帶從導管上噴出孔口,從而達到清除樁底沉渣的目的。
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是湖南實施“三高四新”戰略的重點工程,深化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。站前高架橋建設作為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的控制性工程,實施的進度與品質對整個工程關系重大。首根超大直徑樁基的成功澆筑為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,同時也是為保障這一重點工程建設成為精品工程、樣板工程、平安工程的又一見證。
集團六公司將集中企業優勢、專業優勢,調動一切積極因素,確保項目高效優質履約,為加快構建“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”,推動湖南“三高四新”戰略落地發展貢獻湖南六建的鐵軍力量。